说起西班牙足球,皇马与巴萨是不可避开的话题。经过多年的发展,皇马与巴萨的较量已然成为西班牙乃至世界最具看点性的比赛之一,这场比赛也被称之为“西班牙国家德比”。
每当西班牙国家德比临近之时,盘点历史便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成立于1902年的皇马与成立于1899年的巴萨,在1902年5月13日迎来了历史首次较量。 那次所举办的比赛是为了庆祝阿方索十三世的加冕(国王杯前身),皇马与巴萨在半决赛中相遇,最终巴萨以2:1击败皇家马德里,成功挺进决赛。
这场比赛正式掀开了皇马巴萨百年对抗的序幕。在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两支球队为我们联手奉献了一幕幕精彩好戏——有过酣畅淋漓的终场绝杀、有过各有千秋的握手言和、亦有时至今日仍困扰世人的“悬案”。
翻动历史,不难看见这样一场比赛——1943年6月13日,国王杯半决赛,皇马11:1巴萨。 要知道,彼时的皇马虽然已经复兴,但还远未发展到日后欧冠五连的繁盛地步,巴萨在当时的西班牙足坛可谓更具影响力,为何会惨遭两位数血洗呢?
背景介绍
翻看皇家马德里的俱乐部介绍,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网站将球队的建队日期定为1902年3月6日。其实,如果继续向前追溯,皇家马德里的前身——斯凯俱乐部早已在1896年年初就已成立。
1896年年初,几位剑桥以及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来到西班牙马德里进行学术交流。 当时的欧洲足坛发展远不如当下般平均——英格兰足球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但包括西班牙在内的其他地区的足球文化发展较为落后。 这几位英国毕业生就学期间已对英格兰足球的运营体系有了一定了解,加之来到马德里后结识了一些本地的足球热爱者,于是乎,在这些英国毕业生的帮助下,西班牙地区成立了首批正规的足球俱乐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名为“斯凯俱乐部”。
斯凯俱乐部是西班牙成立时间最早的足球俱乐部,但当时西班牙足球的发展尚未形成体系,类似于现代足球标志的“联赛”、“足协”等机构还未形成。因此,斯凯俱乐部在成立之初更多参加业余比赛。
对于斯凯俱乐部上下来说,尽管顶着西班牙第一家足球俱乐部的光环,但受限于较为一般的足球环境,俱乐部初期的运营极为惨淡。
20世纪初期的欧洲足球运动员
那时球队仅仅只拥有30余位会员,在不少比赛中甚至都不能凑满首发11人,每个月的工资以及后勤保障更是常常困扰球队高层。 成立早期,由于资金窘迫,斯凯俱乐部甚至没有办法租用专业的比赛场地,只能在利斯塔大街的一片空地上进行比赛。
万般困难下,斯凯俱乐部的几位创始人充分借鉴了英格兰足球俱乐部的发展经验,决定寻找具有一定资金储备的投资人。但俱乐部的另外几位股东则始终坚持应该踏踏实实发展基层吸引市民加入,双方就此陷入矛盾,决定寻找投资人的几位股东(卡洛斯·帕德罗斯、胡安·帕德罗斯、胡利安·帕拉西奥斯)最终毅然离队。
为了区分斯凯俱乐部,他们成立了一家新球队,名为“新社会俱乐部”(当时的斯凯俱乐部又称社会俱乐部)。
20世纪之交的几年间,西班牙足坛的发展终于走上正轨,一批对日后西班牙足坛影响深远的球队先后成立。在此背景下,新社会俱乐部也勇于跟上浪潮,一方面加大在马德里市的推广力度,招募了不少年轻球员;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吸引投资者,以便从其它地区引进优秀运动员。
1902年3月6日,卡洛斯等人召开了新社会足球俱乐部的第一次董事会议,在马德里是足球俱乐部日益增多的背景环境下, 为了彰显新社会足球俱乐部的“历史地位”,卡洛斯决定将球队更名为“马德里足球俱乐部”。
此消息一出,引来了斯凯俱乐部的强烈反对,致使卡洛斯等人向马德里政府提供的改名申请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到搁置,好在当时的新社会俱乐部经过多年的投资运营已然声名远扬,而不愿接受新事物的斯凯俱乐部则每况愈下,最终新社会俱乐部终于突破重重难关,顺利更名为马德里足球俱乐部。
成立之初的马德里足球俱乐部在马德里市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还不是西班牙足坛最具竞争力的球队。相比较而言,毕尔巴鄂竞技才是真正的“巨无霸”——他们在前3届国王杯中全部拿到冠军。 但马德里后来居上,此后4年包揽国王杯冠军,他们也因为在这项赛事中的优异发挥获得了永久保留国王杯冠军奖杯的特权。
在场外,马德里俱乐部也逐步发展为西班牙足坛的标签。
一方面,他们是西班牙皇家足球协会最重要的创始俱乐部之一,也是国际足联八大创始成员之一(国际足联成立于1904年,但那时西班牙国内还未成立覆盖全国的足球协会,因此由马德里俱乐部代表西班牙进入国际足联);另一方面,马德里俱乐部在重视投资的基础上深耕青训,带动了马德里地区足球运动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 1920年6月29日,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正式宣布在马德里俱乐部名称之前加上“皇家”之称,人们熟悉的“皇家马德里”就此诞生。
当然了,关于西班牙政府如此青睐马德里俱乐部一事,坊间还流传着不少其它的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与巴萨的恩怨。
甘伯是一位来自瑞士的商人,他从小就对足球展现出浓厚的兴趣,遗憾的是,由于年轻时的甘伯资金窘迫,没有接受正规的足球训练,加之自身的运动天赋并不算出众,甘伯终其一生也没能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成年后的甘伯逐步走上经商道路,但他的多项投资均以失败告终,此后接受叔叔邀请来到巴塞罗那工作。
在巴塞罗那,甘伯打消了日后前往非洲经商的念头。在这里,甘伯亲眼目睹了市民对于足球的乐趣,他在工作之余也加盟了巴塞罗那一家业余足球俱乐部。
不过在从事足球运动的同时,拥有敏锐商人视角的甘伯意识到当地足球运动的一大漏洞——尽管足球已经在西班牙流行起来,但还未完全融入西班牙社会,市民们虽然热爱足球但不愿意加入球队,真正在场上踢球的往往是一些外国人或是从外国归来的西班牙人。
为了进一步带动当地足球运动的发展,甘伯另辟蹊径,决定成立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足球俱乐部。 1899年的10月份,甘伯在巴塞罗那一家非常著名的报纸上发布广告,号召热爱足球的市民们共同出力,成立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
但甘伯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他的邀请并未受到太多人的关注,仅仅只有11个人接受了他的号召。更让人沮丧的是,在这11人,有超过一半的人都来自于外国。
百年恩怨,早早奠基
尽管屡遭挫折,但甘伯的热情还是支撑着巴萨在11月29日成立。
不过相比于此前已经介绍的马德里俱乐部,甘伯运营巴萨的方式较为不同——由于在招募本地球员的过程中屡遭挫折,甘伯在运营球队的过程中着力引进外籍球员,因此巴萨在成立之初便没有几个西班牙球员,球队上至管理层下至球员多为外籍军团。 但这样一支球队却冠以“巴塞罗那”之名,在球员流通尚不频繁的20世纪初期自然难以让人接受。
除了建队方针,巴塞罗那与马德里的地区背景也决定了两支球队纷繁纠葛的关系。巴塞罗那所处的加泰罗尼亚是西班牙历史上独立风波极为汹涌的地区,加泰罗尼亚从来没有丧失过脱离西班牙成立独立国家的梦想。即便在今天,加泰罗尼亚地区也时常爆发所谓的独立浪潮。
作为加泰罗尼亚地区最为优秀的足球俱乐部,巴塞罗那在上世纪20年代连创辉煌——他们在1920~1928年间五次夺得国王杯冠军,而在场外也大力支持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独立运动。 这一态度在巴塞罗那队史的首个官方章程中得以体现,为了表达对于加泰罗尼亚独立的支持,巴塞罗那队史的首个章程就是用当时已经被禁的加泰罗尼亚文字书写的。
1899-1910巴萨使用的队徽
建队模式违背传统、政治立场截然相反,巴塞罗那自然难以讨得西班牙政府的欢心。不过考虑到那时巴塞罗那在欧洲足坛声誉良好,在西班牙国内也拥有一批坚实的拥戴者,因此西班牙政府不好明面打压,只能通过给马德里俱乐部加上“皇家”桂冠来侧面表达态度。
也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巴萨与皇马在成立之初便走到了对立面,这种对立在国内形势较为稳定的时代下或许只会在绿茵场上有所体现,但到了动荡的年代便会有更加激进的表现。
11:1血洗,究竟是实力差距还是另有蹊跷?
1936年,佛朗哥联合其他反动军官发动反政府武装叛乱,西班牙内战就此爆发。此后,佛朗哥被推选为“国家元首”并任叛军总司令,晋大元帅,在长达三年的西班牙内战中最终获得胜利。1941年,为了表示对于皇家马德里的支持,佛朗哥宣布将球队一度被剥夺的“皇家”桂冠归还。
不可否认,西班牙内战对皇家马德里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同为顶级强队的毕尔巴鄂竞技与巴塞罗那。 即便重新拥有了“皇家”桂冠,但皇家马德里在各条战线的成绩远未恢复到巅峰时期的水准。 1940~1941赛季,皇家马德里在联赛中仅仅取得第6的成绩;到了1942~1943赛季,皇马在联赛中更是跌落到第10位(当时的西甲联赛只有14支球队)。
在1943年的国王杯赛事中,巴萨先后淘汰莱万特、塞尔塔、SD休达挺进半决赛;而皇家马德里则先后淘汰萨拉曼卡、西班牙人、赫雷斯,与巴塞罗那在半决赛会师。
结合两支球队在此前几个赛季的综合表现,巴塞罗那无疑是实力更占优的一方。在此前的国王杯旅途中,红蓝军团更展现出堪称惊艳的进攻实力——面对莱万特,巴塞罗那两回合打入11球;面对塞尔塔,巴塞罗那两回合打入9球;面对SD休达,巴塞罗那两回合也打入了9球。
相比较而已,皇马的整体表现则要逊色许多——在面对西班牙人的比赛中,双方两回合未能分出胜负,最终皇马在加赛才以2:0击败对手;面对赫雷斯,皇马在首回合第75分钟才顽强扳平,最后艰难逼平对手。次回合球队在上半场与对手战成2:2平,又是依靠着比赛70分钟后的一波小高潮才5:3击败对手。
综合来看,当时的皇家马德里虽已有复苏迹象,但外界舆论普遍认为他们在短时间内仍难与巴萨抗衡。 半决赛首回合,红蓝军团在主场3:0大胜对手,这样一场胜利似乎也印证了外界对于双方悬殊实力差的判断。
带着这样的判断,次回合拉开序幕。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首回合0:3落败的皇马在次回合全面发威,上半场结束时他们便以8:0领先巴塞罗那。此后,皇家马德里又在第74分钟、第85分钟与第87分钟连下三城,将场上比分改写为惊人的11:0。比赛第89分,巴萨凭借着马里亚诺·马丁的进球扳回一城,最终将比分定格为屈辱的1:11。
比赛结束后,巴塞罗那门将米罗不堪重负直接宣布退役,巴萨主席也在公开道歉后宣布辞职。
但对于球迷们来说,简单的道歉已经无济于事,巴萨上上下下所透露出来的“异常”才最让人愤怒——球员们整场比赛毫无斗志,落后状态下也无奋起直追的决心。
此后,坊间又传出有警察在中场休息时闯入巴萨更衣室,致使这场惨败的新闻进一步发酵。但时至今日,皇马、巴萨官方对于这场比赛的说明截然不同,外界也流传着种种说法,始终未有定文。
那么,这场困扰球迷多年的“迷案”,究竟是巴萨自身实力不济,还是另有蹊跷?
对此笔者不敢妄下断言,笔者搜罗了几十年来各方流传度较广的推测,供大家参考。
说法一:佛朗哥威胁论
前文已经讲到,凭借着武装叛变,佛朗哥成功上位。由于巴塞罗那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地区长期支持独立运动,佛朗哥上台后便想尽办法打击巴萨。
在黑暗压抑的独裁时期,足球是人们为数不多可以逃避现实的方式。久而久之,足球也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一个宣泄口。对于佛朗哥来说,足球似乎也成为了一个良好的宣传工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朗哥对于身处首都的皇家马德里产生了兴趣,他并不真正关心足球,但观察到皇家马德里在西班牙足坛特殊的地位,也意识到巴塞罗那在加泰罗尼亚地区举足轻重的分量。
佛朗哥意识到,除了枪炮,足球也是一个可以打压“高傲”的加泰罗尼亚的方式 。首先,佛朗哥颁布了多项针对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禁令,包括禁止使用加泰罗尼亚语言。此后,佛朗哥又强迫巴萨将队名从Futbol Club Barcelona更改为西班牙化的Club de Futbol Barcelona,并相应更改队徽,还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巴萨主席一职,试图将一切加泰罗尼亚的痕迹从巴塞罗那身上抹去。
但所谓的禁止语言、更改队名毕竟只是隔靴搔痒,巴塞罗那在西班牙足坛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稳稳压制当时还未完全复兴的皇家马德里。于是,佛朗哥进一步走向极端,最终一手导演了1943年的那一场惨案。
据说佛朗哥在次回合比赛开赛之前派出军队包围了巴萨各个球员的老家,如果巴萨球员不在次回合比赛中故意输球,他们的家人就将面临生命危险。当巴萨球员刚刚抵达马德里时,国家安全局的主管就拜访了他们,并提醒巴萨众将是国家的慷慨才让他们有机会继续踢球。进入中场休息时,国民卫队的人甚至公然闯入巴萨更衣室,威胁巴萨众将故意输掉比赛。
在庞大的压力下,巴萨球员不得不放弃挣扎,在皇马主场以一场耻辱性的1:11输掉比赛。
在巴塞罗那的官方网站,虽然没有对这一场耻辱性的比赛进行正面描述,但在对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介绍中,依然用上了这样的语句:
由此可见,尽管没有正面提及1:11不敌皇马一事,但巴塞罗那官方早已确认了独裁者在那个年代疯狂打压自身的真实性。
由于年代久远,已经缺乏可靠的实证证明“佛朗哥威胁论”,但根据不少网友的研究,也试图通过一些数据从侧面印证这种猜想。
在1942~1943赛季的西甲联赛中,14支球队的场均进球数为3.91个。巴萨在当赛季取得了14胜4平8负积32分的成绩,最终夺得联赛季军,他们在单赛季一共打进了77个进球,是联赛中进攻实力最强的球队。与此同时,当赛季西甲联赛的最佳射手也由巴塞罗那球员马里亚诺·马丁取得,这位西班牙前锋在26场比赛中打入了30个进球,以绝对优势夺得西甲金靴。
相比较而言,皇马在1942~1943赛季仍然处于艰难的复兴阶段。
球队在26场比赛中仅仅取得了10胜5平11负积25分的成绩,以1分的微弱优势逃离保级附加赛。那个赛季的白衣军团在26场比赛中打入了52个进球,场均进球数为两个,进攻实力排名联赛第9位,进球数甚至还要低于倒数第3的格拉纳达。除此之外,白衣军团的防守表现也不甚让人满意,他们在26场比赛中丢了50个球,防守表现也只能在联赛中排到第9位(巴萨是当赛季西甲丢球数第2少的球队)。
从总体数据也可以看出,1942~1943赛季的巴萨状态要远远好于皇马。即便放眼巴萨状态极速下滑的43~44赛季,红蓝军团的联赛排名也要高于白衣军团,而双方在那个赛季的两回合交手中也打成平手(巴萨皇马各胜一场)。
结合这些数据,不少球迷自然会对这场比赛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整个赛季表现突出,进攻防守表现均处于联赛顶级位置的巴萨,为何会在国王杯1:11惨败呢? 要知道,皇马在一场比赛中就打进了单赛季1/5以上的进球,即便那是一个足球水平尚未完全平均的年代,但也可谓是“前无古人”。
综合来看,佛朗哥威胁论是当下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但也有部分球迷经研究后提出异议,经过多年发展以及一些当事人的描述,逐渐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第2种说法:
说法二:竞技失利论
关于这场惨案的真正原因,还有谁的说法比当事人更具权威性呢?著名评论员萨马兰奇亲自观看了那场比赛,第2天,他在《新闻报》上发表了《马德里队的比分和粗鲁的遥遥领先》。
在这篇评论中,萨满兰奇并未提及日后沸沸扬扬的“佛朗哥威胁论”,而是将巴萨失利的原因归结于“无礼的主场球迷”:
“对于比赛刚一开始便出现的大喊大叫,我们并没有在意。不过我们万万没有想到事态后来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几分钟后,粗野的动作陡然增加,而当皇马的前锋突破中线时,观众高声起哄,严重干扰了运动员的比赛意识。这样的观众还有什么文明可言?这个荒唐的11比1并不为过,本来还可以进更多的球,也许是20比1。这是个可耻的比分,是个丑闻。但是对于这个不幸,我们还是应该以微笑待之,好像在对他们说:‘既然我们无法进行比赛,那你们就随便吧。’”
“诚然这场比赛应当引以为戒,我们也相信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我们不必责怪巴塞罗那队的某个队员,责任不在巴塞罗那队。客观地说,巴塞罗那踢得不好也不坏,或者说,在那种情况下,他们已发挥到最佳状态了。事情已经就此结束,11分同50分无甚区别,但是马德里队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失掉了他们多次在报纸上被赞扬的精神风貌。”
萨马兰奇在这份评论中对于皇马球迷提出了犀利的批评,但却并未提及外界沸沸扬扬的“佛朗哥威胁论”。
除此之外,西班牙最受认可的体育历史专家Bernardo·Salazar(他是皇马同城死敌马竞的支持者)在他的著作中证明两名参加了那场比赛的巴塞罗那球员都向他表示自己未受到过任何威胁,从而迫使他们输掉与皇马的国王杯半决赛次回合,这两名球员分别是打满全场的José·Escol和后来担任体育解说员Domingo·Balmanya。
从比赛本身来看,不少持竞技失利论的球迷认为,尽管比分看似荒唐,但如果结合比赛过程来看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巴萨在上半场比赛开始不久后就被罚下一人,随后又有一名球员因伤退场。 由于当时换人制度尚未普及,巴萨只能以9人应战皇马的11人。在主场球迷漫天的嘘声以及不断的干扰中,巴萨的防线全面崩溃,最终在上半场就被皇家马德里打入8球。
至于国民卫队在中场进入更衣室持枪威胁巴萨球员的传言,也有不少球迷提出了异议——首先,皇马在上半场已经取得了8:0的领先优势,翻盘晋级已经板上钉钉,国民卫队在中场进入休息室威胁巴萨球员岂不多此一举?其次,如若巴萨球员在中场休息时遭遇威胁,下半场难道不应该更加兵败如山倒吗?为何双方最终还在下半场战成了1:3?
一些支持竞技失利论的球迷承认,那场比赛的皇马球迷行为确实有过激之处——主场球迷在比赛中用石头投掷巴萨球员,守门员甚至无法碰到球,只能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眼看着皇马球员轻松破门,但对所谓的威胁论则持否定态度。
近年来,也有部分球迷提供了一些全新的素材可供参考。巴塞罗那与当时西班牙政府“不和”的确人尽皆知,但佛朗哥上台后似乎并未通过场外手段强行打压巴萨的战绩。 11:1大胜巴萨后,皇马并没有顺利夺得国王杯冠军,反而在决赛中输给了毕尔巴鄂竞技。如若佛朗哥有意打压巴萨、捧高皇马,怎么会让这种情况出现呢?
除此之外,结合佛朗哥独裁时期两支球队的整体战绩,巴塞罗那反而更胜一筹:佛朗哥政权1939年在内战中获胜并掌权,但皇家马德里从1939年到1947年间从未获得过国王杯冠军,在1939年到1954年的15年间也从来没有获得过联赛冠军。
在这一时间,一向与佛朗哥政府不和的巴塞罗那却在各条战线连连斩获辉煌——红蓝军团拿到了5次联赛冠军以及4次杯赛冠军。要知道,在1:11惨败给皇马仅仅一年后,巴塞罗那就在联赛中顺利捧杯,如若佛朗哥真的有意打压巴萨,为何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对此,也有不少支持“佛朗哥威胁论”的球迷提出了新的观点—— 佛朗哥并不在意皇马的成绩,他想做的仅仅是让巴萨蒙羞而已。
正如前文所述,佛朗哥对足球并无真正的兴趣,他在掌权后所作所为更多出于政治目的。因此,当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名片巴萨风头正盛,佛朗哥就要通过一场两位数的大胜对其羞辱,当他的目的达到,皇马是否夺冠、是否复兴就已不再重要了,这也是皇马此后数年仍然无冠、而巴萨频频斩获荣誉的重要原因。
打开皇家马德里的官网,在球队40年代的介绍中,11:1战胜巴塞罗那一战仍然是重点介绍的话题:“首回合比赛皇马客场0:3失利,次回合回到主场,皇马凭借着一场酣畅淋漓的狂胜逆转晋级决赛,主场的比分为11:1。”
结语
时过境迁,这件事情的绝大部分当事人都已离开人世,想要找到真相已经愈发困难,后人只能试图从当事人的只言片语中寻觅真相。但无论这场惨案的发生来源于佛朗哥的威胁还是竞技方面的完败,当回顾西班牙国家德比的历史时,这场11:1仍然是双方无法避开的对象。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尽管扑朔迷离,但这场11:1毕竟已经归于尘埃。80年过去,皇马和巴萨都经历了各自的跌宕起伏,但始终保持在世界足坛的一流行列。时至今日,皇马与巴萨的较量仍是西班牙足坛乃至世界足坛最具话题性的德比之一。在适当情况下,不如忘记历史中的纷繁纠葛,尽情享受属于足球的真正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