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里埃尔头球得分,阿森纳在客场1-0拿下切尔西,继续占据积分榜首。这场“激烈有余,精彩不足”的强强对话,因为切尔西多位边路关键球员的伤缺,在赛前就进入了一种“不均衡”态势。
因此,波特用后腰下沉中位线,以及边路“硬怼”萨卡,很好的限制了阿森纳右肋的强势渗透。但阿森纳前场的强点,依然能在比赛中制造出联动威胁。更为关键的是,阿森纳前场三叉戟的跑动、对抗能力,又会让枪手在高位对拼中获得优势。波特后续换上布罗亚与加拉格尔,希望提升中前场的跑动与对抗,也未能扭转局面。
【高位对拼效果展示:加布里埃尔前提,若日尼奥被压回】
阿尔特塔与波特都强调压迫,开场后双方也都希望提升高位限制,来破坏对方的进攻组织。基本的态势,确是客场作战的阿森纳压迫效果更好。最直接的展现,是上半场关键点的平均站位变化。
图1:上半场两个时间段,切尔西与阿森纳平均站位上的变化
从上图可以看到具体的变化:
1、原本被“释放”出来冲击纵深的奥巴梅扬,直接被“压回”,与芒特形成紧密联系。同时,此前位置前提与芒特形成靠近站位,寻求组织配合的若日尼奥,被压回到中位线附近。
2、加布里埃尔初始阶段来到津秦科身前,利用对抗素质去限制斯特林与奇克,同时,托马斯的位置要稍稍高于厄德高,这些都是增加高位对抗的关键调整。等到阿森纳破坏了阿森纳的后场组织后,枪手的平均站位开始回归正常,厄德高前提,形成联系右侧肋部、锋线的关键一环。
以数据来说,阿森纳比切尔西要多出了14次反抢(69-55)。从三叉戟的数据来看,阿森纳三叉戟一共完成了15次反抢,而切尔西的三叉戟只有8次。其中,奥巴梅扬这个数据是0。
当锋线不能充分参与压迫、对抗,那高位压迫的效果就会下滑档次。阿森纳用锋线的压迫去破坏切尔西后场的出球质量,中后场球员就可以正面完成对抗与反抢。因此,阿森纳的高位逼抢效果是这样的:
图2+3+4:阿森纳高位逼抢的效果展示
这样的逼抢,不仅可以破坏切尔西的组织推进,还能通过反抢,破坏切尔西的守转攻反击。在这样的逼抢策略中,阿森纳三叉戟带来了非常好的跑动与对抗,让阿森纳中后场球员,可以完成后续的限制。
切尔西的高位压迫呢?我们来看下代表性的例子:
图5+6:切尔西开场阶段的高位压迫效果展示
与阿森纳相比,切尔西高位压迫上的侵略性缺失,体现的非常明显。这样的压迫节奏,与球员“特点”是有直接关系的。三叉戟反抢数据的对比,带来的7次差异,映射到战术效果上,就是阿森纳可以更好地完成渗透推进。当然,如今阿森纳中后场技术元素搭建,也让他们有了流畅破高位的可能。
而阿森纳进球的那个角球,就来自他们前场的积极反抢。看似是“意外”的定位球得分,但一个重要的逻辑,就是阿森纳用更好的高位压迫,拼出了这样的机会。
【波特封堵右肋初具效果,但枪手前场依然能形成横向联动】
左侧是枪手的进攻“强侧”,马丁内利与热苏斯可以依靠个人能力去带动小团体的发挥。但在右侧的“远端”,厄德高与萨卡在队友支撑下的配合,却对库库雷利亚有着非常“致命”的打击。
如何限制枪手右侧肋部的渗透,是摆在波特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波特没有安排三中卫阵型,但是在防守端,切尔西依然能形成比较好的“后腰协防”。三中场不断落位肋部,通过填补球员封锁空间,并增加对萨卡硬度限制的防守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图7:后腰落到中位线,切尔西封锁肋部的重要手段
这样的策略,可以在最大限度地限制厄德高与萨卡的联动。萨卡更多持球的态势下,厄德高瞄准肋部身后的无球跑动,被切尔西的跟防后腰限制。库库雷利亚增加硬度贴防萨卡,让后者与厄德高的传递配合,只能存在于“外围”。
图8:厄德高与萨卡本场比赛的相互传递数据
但这并不意味着阿森纳的阵地进攻缺乏威胁,因为活动范围较大的热苏斯与马丁内利,能通过个人的能力带动球队的进攻。
图:9+10+11:团队支撑下,热苏斯与马丁内利具备带动进攻的能力
热苏斯与马丁内利,在内切与持球冲击上的优势,完全可以形成对位的优势。同时,阿森纳在切尔西并不算完善的逼抢对抗态势下,也能形成较好的推进。当球权运作到前场后,马丁内利与热苏斯两个强点就具备了操作的可能。
这样的进攻思路,与阿尔特塔执教阿森纳首个完成赛季初期非常相似:后场极致传控破对方的压迫,用流畅的推进制造前场的冲击机会,瞄准防守端的空位去进行精准打击。
【结语】
奇尔韦尔、里斯-詹姆斯的伤缺,对切尔西的影响非常大。形成对比的是,随着津秦科的复出,阿森纳用主力阵容的“完全体”。在这种态势下,切尔西想要打出流畅的攻防难度非常大。虽然切尔西限制了阿森纳右侧的肋部渗透,但依然无法完全限制阿森纳的前场。更为关键的是,在高位对拼中的失势,让切尔西丢掉了反压对手的可能。
现代足球越来越强调跑动与对抗,在“5次换人”的背景下,高位压迫已经成为强队的重要杀手锏。这时候,前场球员的对抗与跑动素质,会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