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过几届世界杯。球场上的大多数“80后”球员,将在2022年的卡塔尔迎来“诸神黄昏”的世界杯绝唱;而对于“80后”球迷,世界杯也将“此情可待成追忆”,如逝去的青春般一去不复返吗?
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童年的记忆大概是脖子上挂着一串钥匙去上学,放学后一个人回家写作业。在那个课外辅导班还没“卷”起来的年代,如同大铁盒子一样的电视机是童年最好的陪伴,谁没有跟着《西游记》和《黑猫警长》度过一个又一个寒暑假?如果家里有个球迷老爸,还会懵懵懂懂地被他半夜拉起来,看一个叫“世界杯”的“动画片”。
上世纪90年代,电视转播开启了“80后”的足球启蒙。也是在90年代,象征计划经济的粮票退出历史舞台,出国潮和自费留学热兴起,国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也渴望获得更多精神文化产品和与世界交流。如同《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启明们对纽约的梦想,世界杯打开了“80后”认识世界的新窗口,并心生一种朝圣般的向往——原来足球可以这么踢,这么美妙。
巴乔的落寞、贝克汉姆的红牌、罗纳尔多的阿福头,齐达内的冲冠一顶……这些世界杯的经典画面,构成了“80后”至今都难忘的足球记忆。那个时候,世界杯不仅是球迷的狂欢节,更是全民流量担当,是不用花钱就已置顶的热搜。无论是球迷还是非球迷,似乎没看过昨晚的比赛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再往后,随着口袋里的手机从诺基亚变成华为小米,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大大小小的屏幕上,不仅有球场上倒地飞铲的帅哥,更有嘻嘻哈哈、唱唱跳跳的“哥哥”。让你熬夜并热血沸腾的,除了世界杯球赛,还有EDG和刷不完的抖音快手。既然几分钟能看完一部电影,那么“漫长”的90分钟的比赛是不是也能压缩到几十秒?当然,“80后”球迷还是会耐心地看完一场90分钟的世界杯决赛的,但关于世界杯的记忆却在逐渐模糊。还记得4年前俄罗斯世界杯决赛的进球者们吗?额,得掏出手机查查……
是记忆短路了,还是世界杯不好看了?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偏爱,在足球启蒙期那些比自己年长的球星更容易成为一辈子的“初恋”。就像“60后”崇拜马拉多纳,“70后”怀念米兰三剑客,在“80后”眼里,以齐达内和罗纳尔多为代表的1972和1976一代是当之无愧的“群星闪耀”。即便后来“移情别恋”,但对“初恋”的记忆,总是最深刻。作为同龄人,“80后”不会否认C罗的勤奋自律和梅西的天赋异禀。但跟罗纳尔多比,C罗永远只能是小小罗;在齐祖面前,梅西距离加冕还差一座大力神杯。
11年前罗纳尔多在情人节退役让“80后”集体失恋,如今梅罗等同龄人慢慢淡出足坛也令人唏嘘不已。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年轻人。现在出现在球场的,大多是小十几岁的“95后”和“00后”球员。他们更高大、更强壮、更“工业2.0”,在成熟职业足球体系的滋养和规训下,成为流水线上打磨出的工业品。但谁会喜欢工业品胜过艺术品?
至少在“80后”眼里,哈兰德进球如麻比不上罗纳尔多单挑数人,姆巴佩百米冲刺不如亨利后场一条龙让人“泪流满面”。今夏标王安东尼会原地转圈圈?跟齐祖的“马赛回旋”和博格坎普的“足尖芭蕾”比,那就是小孩子过家家。
伴随着球场上的偶像们纷纷退役,不知不觉间,曾被视为“垮掉的一代”的“80后”们也已成家立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已过而立,迈入不惑,身体零部件开始出问题,体检超标项也越来越多,精力和时间已不能像年轻时那般肆意挥霍。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发现人到中年,生活到处都是浅礁暗流,来不得半点闪失。足球和世界杯,真的成了诗和远方?
但如果是挚爱,就一定有延续挚爱的方式。连轴熬夜看世界杯已成奢望,但去野球场踢场球还是可以的,也许一周一次,也许一年一次。野球场上的“80后”,不少也已身形走样、发际线上移,浑身包着厚厚的护具,慢悠悠地踢着“养生球”。尽管如此,走上球场就是最后的坚持——野球场上已经鲜有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了,即便有,也是在玩飞盘——你希望球场被“飞盘党”占领,将来无处踢球吗?
多年以后,当渐渐老去的“80后”们路过一片已经荒废的野球场时,会想起他父亲带他第一次看世界杯的那个遥远午夜。世界杯,是“80后”足球梦的开始,是四年一度的约会,更是永不散场的青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世界杯,难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