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着卡塞米罗的精彩凌空斩,五星巴西在小组赛第二轮比赛中1-0取胜瑞士,提前晋级淘汰赛。
从比赛的实际进程来看,巴西开局祭出的高位压迫并未完全奏效,同时,在瑞士的针对性限制下进攻也没充分打开。蒂特中场休息后进行了多次调整,希望能在边路打不透对手时,从中路找到机会。在进攻端增兵成为趋势的情况下,将卡塞米罗适度前提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卡塞米罗也用进球回报了蒂特的信任。
内马尔受伤,巴西进攻体系的空缺是肉眼可见的。蒂特本场进行的多次调整,非常果敢与大胆。
【巴西压迫效果一般,阵地战也遭遇瑞士严密限制】
巴西开场的高位压迫力度很足,希望能把瑞士的组织推进破坏。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巴西的压迫效果是逐渐下滑的。
图1:开场之后,巴西的压迫力度很足
可以看到,巴西在前场压迫时,形成了人盯人的态势,这样的压迫力度下,瑞士队就需要进行更多的长传球处理。从数据上来看,瑞士队在前25分钟一共进行了15次的长传尝试。
当然,瑞士队的长传策略并非简单的开大脚,而是在增加后场横向传递,将巴西的压迫阵型拉开空间后,再依靠长传联系中锋恩博洛,或直接打进攻纵深。
恩博洛这种有体格、有速度的“大”前锋,成为瑞士开场应对巴西队高压的关键一环。
图2+3:面对巴西的高压,瑞士队的应对举措
作为一直攻防均衡的球队,瑞士在对阵强敌时总能打出名场面,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阵容构建,还在于他们懂得“审时度势”。简单来说,就是他们愿意回收阵型,去主动抗压。
左侧的维尼修斯在开场就遭遇到较为严密的限制,而且,他所在的这一侧实质上是巴西队的进攻“强侧”,缺乏空间也导致了维尼修斯作为的一度下滑。能不能在右侧打出机会,就变得非常关键。
图4:巴西上半场比赛的持球冲击效果展示
巴西在上半场一共完成了9次持球冲击,主要集中在前场的左侧(上图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成功的持球冲击只有2次。单从数据就可以看出,瑞士队的限制是非常到位的。
在这种局面下,能不能利用横向传递打开空间,或让拉菲尼亚所在的右侧制造机会,就非常关键。但很可惜,巴西队在上半场只制造了1次这样的机会。
图5:拉菲尼亚斜传远端,维尼修斯前插获得射门机会
【蒂特连续调整三次,增兵中路能让进攻变得更加立体】
中场休息之后,蒂特用罗德里戈换下了帕奎塔。简单来说,这可以看做是一个“二前锋换前腰”的策略。边路出身的罗德里戈具备持球冲击能力,他的爆点作用虽然不如内马尔,但也可以通过带球完成前场的策应,尤其是横向梳理。
而且,帕奎塔上半场比赛在进攻端的出球上,并未达到预期。
图6:罗德里戈上场后,巴西队由中到边的进攻开始有了起色
中路获得了更多的纵向传递机会,势必会把瑞士队的防线宽度降低,然后再进行边中结合或是肋部作业,就能更好地制造机会。
因此,蒂特的第二个调整就是用吉马良斯换下同样表现一般的弗雷德。吉马良斯的拖后,以及卡塞米罗的前提,让巴西开始在中路逐渐有了破局的可能。
7:巴西队的越位进球展示
这次越位进球,让巴西队的进攻有了一些元素“拼接与互补”:罗德里戈与理查利森两名攻击手可以形成横向与纵向的“接力”,卡塞米罗前提后能兑现他本就很出色的出球与前插素质,中路吸引对方防守球员后,维尼修斯就可以在边路获得更多的空间等等。
看到通过中路增兵,能带来纵深冲击以及边中结合的战术效果,蒂特接下来换上了热苏斯与安东尼。一个体格不如理查利森大,但是具备策应与对抗技术的前锋,以及一个能拉开宽度、能对抗的边锋。
在这样的态势下,巴西的进攻就会彻底压扁瑞士队的防守阵型。同时,也可以让卡塞米罗的前提更加有空间与机会。
图8:巴西队的进球展示
从上图可以看到,安东尼虽然未能形成过人,但瑞士队安排了2名防守球员进行限制。巴西通过横向传递将球打到维尼修斯所在的左侧时,瑞士的阵型已经被彻底压扁。这时候,维尼修斯横向传递,罗德里戈展现出了比帕奎塔更好的“创造性与灵巧性”,给前插的卡塞米罗送出挑传,后者直接凌空爆射攻入致胜进球。
【结语】
内马尔的伤缺,对于这支巴西的影响是肉眼可见的大。蒂特本场在巴西进攻端一度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进行了“递进式”的多次调整,最终,在一次看起来意外但战术逻辑清晰地进攻中,由卡塞米罗攻入致胜进球。